NEWS
新闻动态
|
釉面之下:解析影响瓷砖质感与色彩的关键工艺当我们赞叹瓷砖表面温润的光泽、逼真的纹理时,往往聚焦于釉面呈现的视觉效果,却鲜少探究釉面之下的奥秘。事实上,瓷砖的质感与色彩并非天然形成,而是多种工艺协同作用的成果。从釉料配方的调配到烧制过程的把控,每一个环节都在悄然雕琢着瓷砖的独特气质。
釉料配方是决定瓷砖质感与色彩的基础密码。釉料主要由石英、长石、粘土等矿物原料,以及着色剂、助熔剂等添加剂组成。不同成分的比例变化,能催生出千差万别的釉面效果。例如,增加长石的含量可降低釉料熔点,使釉面更易流动,烧制出光滑透亮的光泽;而适量添加滑石,则能赋予釉面柔和的哑光质感。在色彩呈现上,着色剂的选择至关重要。氧化铁可呈现红、黄、棕等暖色调,氧化钴则能调配出深邃的蓝色,氧化铬用于打造浓郁的绿色。为了模仿天然石材的纹理,技术人员还会将多种着色剂按特定比例混合,通过精确控制成分浓度,实现色彩的渐变与过渡。 施釉方式如同为瓷砖赋予 “外衣” 的画笔,不同的手法会带来截然不同的质感与纹理。常见的施釉工艺包括淋釉、喷釉、刷釉和甩釉。淋釉是将釉料均匀淋在砖坯表面,形成平整光滑的釉层,多用于生产亮面瓷砖;喷釉则通过高压喷枪将釉料雾化喷射到砖坯上,能实现更细腻的釉面效果,适合制作纹理复杂的仿古砖。刷釉是手工操作,工匠用毛刷蘸取釉料涂抹在砖坯上,这种方式能创造出自然随性的纹理,赋予瓷砖独特的艺术感;甩釉则通过旋转设备将釉料甩出,形成不规则的斑点或条纹,常用于打造个性化的装饰效果。不同施釉方式的叠加使用,还能创造出层次丰富的釉面效果。 烧制工艺堪称釉面蜕变的 “魔法时刻”,温度与时间的把控直接影响釉面的最终形态。在高温烧制过程中,釉料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逐渐熔融并与坯体紧密结合。以 1200℃左右的高温烧制为例,升温速度过快,釉料中的水分来不及充分蒸发,会导致釉面产生气泡或针孔;而降温过程若控制不当,釉面可能出现开裂或剥落。此外,窑炉内的气氛(氧化或还原)也会对色彩产生显著影响。在氧化气氛中,着色剂充分氧化,烧制出的颜色较为鲜艳明亮;而在还原气氛下,部分金属氧化物被还原,色彩则偏向深沉古朴。一些特殊的窑变釉瓷砖,正是利用烧制过程中温度、气氛的微妙变化,使釉料自然流动、交融,形成独一无二的纹理与色彩。
除了上述关键工艺,后期的抛光、磨边等处理也会对瓷砖质感产生影响。抛光工艺能提升釉面的光泽度,使瓷砖表面如镜面般光亮;而磨边处理则可修正瓷砖边缘,同时赋予其特殊的质感效果,如仿古砖常见的做旧磨边,能增强岁月沉淀的韵味。 在釉面绚丽的表象之下,是复杂工艺的精心雕琢。釉料配方的精准调配、施釉方式的巧妙选择、烧制过程的严苛把控,共同编织出瓷砖丰富的质感与色彩。正是这些工艺的精妙配合,让冰冷的瓷砖成为兼具实用价值与艺术美感的装饰材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