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新闻动态
|
“通体”与否,究竟在争论什么?深挖坯体技术的演进在瓷砖市场的选购过程中,“通体” 二字常被提及,消费者、设计师乃至行业从业者围绕其展开诸多争论。“通体” 与否,看似只是产品特性的差异,实则背后是坯体技术不断演进的缩影,折射出人们对瓷砖品质、功能与美学追求的变迁。 早期的瓷砖坯体技术相对单一,瓷砖表面依靠釉料呈现色彩与纹理,而坯体仅作为支撑结构,颜色多为单一的灰白色,质地也较为疏松。这种瓷砖一旦表面釉层磨损或边角破损,内部粗糙的坯体便暴露无遗,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降低瓷砖的使用寿命。随着市场对瓷砖性能与装饰性要求的提升,坯体技术迎来了第一次革新 —— 瓷质砖的出现。瓷质砖通过提高原料纯度与烧制温度,使坯体致密度大幅提升,吸水率显著降低,耐磨性与硬度都远超传统瓷砖,但坯体与表面釉层在材质与颜色上仍存在明显差异。
通体瓷砖的诞生,堪称坯体技术的一次飞跃。所谓通体瓷砖,是指瓷砖从表面到坯体内部,在颜色、纹理、颗粒等方面保持一致。这一技术的实现,依赖于对原料配方与生产工艺的双重突破。在原料方面,需精选与表面纹理色调相近的矿物原料,通过精确配比,使坯体具备与表面相似的视觉效果;在生产工艺上,采用布料技术,将带有纹理的原料均匀铺设在砖坯表面及内部,再经过高压成型与高温烧制,使纹理贯穿整个砖体。以仿石材通体瓷砖为例,其内部同样呈现出逼真的石材纹理与颗粒感,即便后期切割、倒角处理,断面处依然能保持与表面一致的装饰效果,极大地拓展了瓷砖的应用场景。 围绕 “通体” 与否的争论,本质上是对瓷砖品质、成本与适用性的权衡。支持通体瓷砖的一方认为,其在耐磨性、耐用性与装饰完整性上具有明显优势,尤其适用于商业空间、公共区域等高流量场所,以及需要进行深加工的定制化设计;而质疑者则指出,通体瓷砖的生产工艺复杂,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对于普通家庭装修而言,性价比不高,且在日常使用中,非通体瓷砖若保养得当,同样能满足长期使用需求。此外,部分消费者还存在认知误区,认为通体瓷砖一定比非通体瓷砖质量更好,这种片面的观念也加剧了市场的争论。 随着技术的持续发展,坯体技术仍在不断演进。新型的半通体瓷砖、数码通体布料技术相继出现,前者在保证一定通体效果的同时降低成本,后者通过数码技术精准控制布料过程,实现更丰富的纹理变化。这些新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模糊了 “通体” 与 “非通体” 的界限,也让消费者有了更多样化的选择。 “通体” 与否的争论,不仅是对瓷砖产品特性的探讨,更是整个行业在技术革新、市场需求与消费观念碰撞下的缩影。从单一坯体到通体技术,每一次坯体技术的演进,都推动着瓷砖行业向更高品质、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也为空间装饰带来了更多可能。 |
